語文教案優(yōu)秀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自主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nèi)容,明白在生活中應該如何交朋友。懂得與人交往時,在考慮自己的需要時,也要考慮別人的實際情況。
教學重點:
1、認識14個字的音與形,正確書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感悟本文揭示的道理,明白在生活中應該如何交朋友,與人交往時,在考慮自己的需要時,也要考慮別人的實際情況。
2、領悟“征友啟事”因內(nèi)容的不同引起不同的結果。
教學準備:
生字卡、投影儀,錄音機,小黑板及各種動物的頭飾。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有朋友嗎?他們都是誰啊?有朋友的感覺怎么樣?
2、是啊,有朋友的感覺真好。有一頭小牛,它也想有個朋友,它寫了一個“征友啟事”,板書課題:征友啟事。
3、隨課題識字:你怎么記住“征”和“啟”的?
明確:學生自由說,指名讀,齊讀。
二、除讀課文,隨文識字。
1、你們平時是怎樣把課文讀熟的?遇到不認識的字怎么辦?句子讀不通怎么辦?
學生回答預想一:有空閑的時間就會多讀課文。
學生回答預想二:不認識的字我會查字典。會在理解句子意思的情況下讀通句子。 2、學生自由匯報,教師小結學習方法。
3、按照你們剛才所說的方法自由讀課文。
4、師范讀課文。
5、同桌互相讀,讀的好的,夸夸他。讀不好的,幫幫他。
三、檢查反饋,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生字寶寶從課文里面跑出來了,小朋友們你們好認識它們嗎
明確:這一部分可以采用多種方法認讀,如開火車,指名讀,去掉拼音直接讀。
2、游戲鞏固。
。1)給動物掛牌:出示小牛、獵狗、馬,花貓的.圖片,指名上臺在圖片下貼上相對應的生字卡片。
。2)猜字游戲:老師和學生互相出字謎。
四、朗讀課文。
1、讀課文,標出自然段。
2、你在讀課文中學會了哪些詞語?找出來和同桌一起讀一讀。
第二課時
一、通讀課文,互相質(zhì)疑。
1、昨天我們初讀了課文,這個小牛到底有沒有找到朋友呢?是怎樣找到朋友的呢?小組同學分工再讀課文。
明確:一個同學讀,其余同學認真聽并思考。你懂得了什么,用你讀懂的考考別的同學,還有什么問題提出來?
2、引導學生提問,相互答疑。
補充:啟事—為了說明某事而登在報刊上或貼在墻壁上的文字。
二、知道朗讀,邊讀邊悟。
1、誰找朋友?為什么要找朋友?文中怎么說?
學生回答預想一:小牛要找朋友,因為小牛很孤單。
學生回答預想二:小牛很孤單,一心想找個朋友。
明確:指導朗讀第一句。理解孤單,并說一句話。
2、為什么這兩次的征友啟事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呢?
明確:比較兩次征友啟事的內(nèi)容,出示小黑板,左右各一個啟事。
(1)指名學生分別讀兩則征友啟事。
。2)說說兩則啟事有什么不同之處。
學生回答預想一:一個是做到‘以上幾點,一個是做到其中一點;還有或者。
。3)你是怎么理解這兩則啟事的?
。4)在讀中引導理解詞語:朝夕相處興致勃勃悶悶不樂
3、指導朗讀。
如果你是小動物看到第一則啟事,有什么反應?他們看啟事后是怎么想的,心情是怎么樣的?你能試著把這種心情讀出來嗎?
學生回答預想:它們興致勃勃的來,悶悶不樂的離開。
三、情境表演,加深感悟,拓展延伸。
1、分小組合作表演。
2、通過兩次征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學生回答預想:我們交朋友的時候,不能對朋友要求太多,條件太高,否則,我們就交不到朋友。
板書設計: 10征友啟事
第一次 第二次
……以上幾點 ……其中一點
垂頭喪氣 悶悶不樂 興高采烈
沒有朋友 和大家玩起來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了解曹操其人其詩
2、理解曹操在詩中流露出的作為政治家、文學家的深沉情感
教學重點:曹操深沉復雜之情感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歷史人物
教學設想:
1、通過簡介詩人(注意歷史上之曹操與文學作品中之曹操之差異),進而解讀本詩;
2、以“憂”字為切入點,結合當時史實、本詩創(chuàng)作背景及詩歌本身加深學生對曹操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3、反復誦讀,以誦讀增進學生對詩歌之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許多備受爭議的人物,比如說古代的秦始皇、成吉思汗,近代有李鴻章、康有為等,而最受爭議的莫過于曹操了。
二、解題:
1、關于曹操:
、儆蓪W生先說他們心目中之曹操
、诮處熝a充介紹(結合課件,注意歷史上之曹操與文學作品中之曹操之區(qū)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人物。)
今天我們就通過學習《短歌行》走近曹操,體會他深沉的感情。
2、短歌行:什么叫短歌?《樂府題解》根據(jù)《古詩》“長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長”,認為長歌、短歌是指歌聲長短而言。一般說,長歌比較熱烈奔放,而短歌的節(jié)奏比較短促,低吟短唱,適于抒發(fā)內(nèi)心的憂愁和苦悶。(投影展示)
三、全詩整體賞析:
1、學生反復誦讀,讀懂字詞,了解大意,不懂的提出來,師生一起解決。
2、學生談對本詩的初步體會,互相交流,然后發(fā)言。
重點理解
教師(提問):全詩反復出現(xiàn)一個“憂”字,詩人“憂”什么? (投影展示)
教師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及史實進行簡析(不再單獨介紹創(chuàng)作背景,把它融入到詩歌的理解中去):
關于「短歌行」的創(chuàng)作時間及創(chuàng)作背景,歷來有不同的解釋。通常的看法,認為這首詩歌當作于赤壁之戰(zhàn)以后,由于曹操在軍事上的失利,統(tǒng)一事業(yè)受到嚴重的障礙,因此,他感到年華易老,壯志難酬,所以發(fā)出了「人生幾何」和「去日苦多」的感慨。
明確:人生短暫、人才難求
2、結合課件具體賞析:
第一節(jié):作者把人生短暫以“朝露”來比,“朝露”這個意象,在古詩文中有特定的含義,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曦!(曹植《贈白馬王彪》)
討論:憂人生短暫,因而作者借酒澆愁。這樣一來,全詩的基調(diào)是不是消極的、低沉的?
明確:不然。作者的這種憂思,源于內(nèi)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暫,才更渴望招納賢才、為已所用,建功立業(yè)。
第二節(jié):這一節(jié)八句中只有兩句是作者自己寫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一句出自《詩經(jīng)?鄭風?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詩,曹操將之嫁接到這里,渾然天成地表達了對賢才的渴求。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边@四句選自《詩經(jīng)?小雅?鹿鳴》。表現(xiàn)的是天子宴請群臣的.盛況和賓主之間融洽的溫情。選句意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蘋。我有高貴佳賓客,吹笙鼓瑟悅賓朋!边@四句詩信手拈來,卻與全詩融為一體,說明賢才若來投奔于已,必將極盡禮節(jié)招待他。
第三節(jié):“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字面意為“天上那明亮皎潔的月亮,什么時候才可以摘取呢?”這里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賢才哈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達渴望賢才來歸的心意。而在這還沒有實現(xiàn)的情況下,才“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四句詩仍是寫“憂”,從情感上照應第一節(jié)。
第四節(ji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也可理解為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猶豫不決,彷徨不知何去何從!吧讲粎捀,海不厭深”用比喻手法說明自己渴望多納賢才。“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的一個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歷史上素有禮賢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曹操在這里以周公自比,是說自己也有周公那樣的胸襟,一定會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悅誠服地歸順。
3、通過誦讀進一步體會詩歌中深沉的情感。
四、總結:全詩以“憂”字貫穿始終,人生苦短之感慨、人生憂多樂少之喟嘆:曹操之憂,亦是永恒、普遍之憂;渴求賢才、功業(yè)未建之憂:曹操作為政治家個人之憂。
此詩氣格高遠,感情豐富,是詩人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寫照。詩中,詩人以感人的真誠和慷慨悲涼的情感詠嘆了生命的憂患,以貌似頹放的意態(tài)來表達及時進取的精神,以放縱歌酒的行為來表現(xiàn)對人生哲理的嚴肅思考,以觥籌交錯之景來抒發(fā)心憂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五、延伸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人物。
語文教案 篇3
看圖讀拼音識字3——山石
教學內(nèi)容:人教版第二冊“看圖讀拼音識字3——山石”第1課時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看懂圖意,會讀、會寫這2個生字,能區(qū)分實物,會口頭組詞。
2、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看圖,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逐步掌握。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山、石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形態(tài)。
教學重難點:
1、聯(lián)系生活實際,知道什么是山,什么是石。
2、在田字格中正確書寫“山、石”2個生字。
教學準備:卡片、教科書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教學常規(guī)管理
做好課前準備,整頓紀律,對到場的教師表示歡迎。
二、復習
1、在黑板上書寫出前面學習過的`生字,請兩位學生起來認讀。人、頭、口、手、坐、立、走、大、小、上、下、土、火、木、米
2、對回答正確的學生予以口頭表揚“1、2、3,你真棒!”對回答有困難的學生及時予以提示與鼓勵。
3、再集體跟教師認讀生字。
三、新授
1、再次整頓紀律,分發(fā)課本,并把書本翻到第11頁。
2、板書課題:看圖讀拼音識字3——山石
3、指導看圖教學。
。1)指導學生看課本,并提出以下問題:
A、書上有幾幅圖?同學們數(shù)一下。(2幅)
B、圖上畫的是什么?(分別是大山、巨石)
(2)讓學生觀察窗外,遠處有大山,并對照課本,大山有山峰起伏,形如“山”字,借圖認字,可幫助學生記憶。
(3)出示生字卡片,并板書。
shān
山
A、拼音學習。Sh——an——shan
讀準字音,注意區(qū)分平舌s與翹舌sh。先點名讀,再集體讀。
B、字形分析。在田字格中正確書寫,讓學生認真觀察。
新筆畫“”,叫做“豎折”,“山”字的筆順是先中間再兩邊,這個筆順規(guī)則,在第一冊也學過,例字是“小”。
“山”字的筆順:(共3畫)
。4)通過口頭組詞,幫助學生理解字義,如:
大山、小山、山上、山下、上山、下山,火山、土山
。5)生字練習。
讓學生都到黑板上上來,練習書寫,并及時予以糾正。
(6)鞏固練習
讓學生跟老師集體著認讀生字詞,加強記憶。
四、小結
總結這節(jié)課所學內(nèi)容。
五、課后作業(yè)
把生字“山”寫兩行。
語文教案 篇4
【教材內(nèi)容】
《白公鵝》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級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第十四課。
【教材分析】
《白公鵝》作者在這篇課文中描寫了一只白公鵝的所作所為,表現(xiàn)了鵝的海軍上將派頭。課文是從白公鵝走路的姿態(tài)和平時的活動兩方面寫的。寫鵝走路的姿態(tài),突出了“慢條斯里”的特點:不僅每一步都掂量著走,即使是遇到狗,也不舉步奔跑;寫鵝的活動,突出了“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特點:不僅聲勢大──翅膀有力,嗓門大,而且與人強占水面,公然吞食魚餌,真實率性而為,毫無顧忌。擬人和夸張的寫法,風趣而幽默的語言,是本文寫作上的特點。體會出作者對白公鵝的喜愛之情。
【學情分析】
《白公鵝》是一篇通過與《白鵝》進行同題對比的閱讀。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體會到,不同的人寫同一類型的事物,觀察角度不同,心里體驗不同,運用的表達方式就不同,語言也就各具特色。通過比較,對文章的寫法有所感悟。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白公鵝的特點。
3、比較《白鵝》和《白公鵝》在表達上的異同之處,體會作者的語言特點。
【教學理念】
1、強調(diào)自主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
2、根據(jù)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學組織要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獲取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并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語文素養(yǎng)與認文素養(yǎng)的教育融為一體。讓學生朗讀、討論,從白公鵝的走路、生活兩方面的描寫中,學習作者抓住特點的描寫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閱讀體會白公鵝的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學生討論,比較兩篇課文寫法的異同,感受作者語言的特點,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師: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著名作家豐子愷筆下的白鵝,誰來說說它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2、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認識一只白鵝,它是俄國作家葉諾索夫?qū)懙陌坠Z,在學課文之前,讓我們大膽推測一下,這只白鵝會有哪些特點呢?
3、板書課題:
白公鵝
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
1、默讀課文:
給自然段標號,在文中勾畫出生字和好詞好句,多讀幾遍注意讀準字音。
2、檢查朗讀情況:
指名逐段讀文。
3、閱讀提示:
這只白鵝給你的印象是什么?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來?
4、小組學習匯報。
師板書:
姿態(tài) 叫聲 步態(tài) 吃相 玩相
師:好一只用有海軍上將銜的大公鵝,那豐子愷筆下的白鵝又是怎樣呢?
(生慨括)
三、對比閱讀,領悟方法
1、列表,引導對比閱讀。
、 再讀課文劃出重點句,進行對比閱讀和交流:
白鵝 白公鵝 姿態(tài) 叫聲 步態(tài) 吃相 玩相
、 從表中你發(fā)現(xiàn)什么?
(相同點、不同點)
抓片段進行對比閱讀。
、 小組討論:
同是白鵝,但不同的作家筆下又各有姿態(tài),兩位作家的寫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 生匯報,師歸納總結:
相同點:
抓住特點,圍繞特點來寫。
不同點:
前者抓住一個特點──高傲,圍繞總寫句(好一個高傲的動物)從三個方面突出其高傲。后者寫大白鵝應當榮膺海軍上將銜,然后再寫為什么應榮膺,再解釋說明中寫出白鵝特點。
我們寫作文時,也應抓住事物特點,突出其特點。
2、指導感情朗讀課文:
理解詞語:
耀武揚威。
文中破折號有什么作用:
表示注釋說明、表示聲音延長、表示話題轉(zhuǎn)移。
四、品讀詞語,體會感情
1、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詞、句讀一讀。
2、兩位作者對白鵝有什么樣的感情?
【板書設計】
14、白公鵝
走路:慢條斯理、挺著長脖
海軍上將的派頭 生活:水面泛起漣漪蘆葦沙沙作響
肩膀:無憂無慮、自由自在
個性:強占地盤、自認是河的主宰
【課時作業(yè)】
一、將下列詞語補充完整
慢條( )( ) 不慌( )( ) ( )( )注目 ( )武( )威
二、多音字組詞
將: jiāng( ) 量: liáng( ) 率: shuài( ) 當: dāng( ) jiàng( ) liàng( ) lǜ( ) dàng( )
三、抄寫課文中生動有趣句子
語文教案 篇5
(一)教學背景分析
這節(jié)課是在新課程理念下設計的,圍繞新課標,教師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觀念,沖破文言文的考試評價體系的規(guī)囿,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問題——活動教學模式),按照“見仁見智”的閱讀原理,實行“師與生、生與生”的多向交流,先讓學生各抒已見,再由教師相機點撥,從而讓學生在“讀讀議議”中撞擊閱讀心得的火花。這也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尊重學生并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積極的進行學習。
(二)教材分析
《隆中對》出自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這篇課文是人物傳記節(jié)選,但它的核心部分卻是一篇才華橫溢的對策——諸葛亮對劉備“信大義于天下”而問“計”所作的回答。因為對策的地點在諸葛亮的隱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稱之為“隆中對”。這是諸葛亮在精辟分析當時形勢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是對戰(zhàn)略形勢所作的天才預見。人們常說“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這篇對策而言。
因此,學習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諸葛亮作為“智慧之化身”的聰明才智,也可以體會到劉備做為一代梟雄的非同尋常的氣質(zhì),更可以借此感受整個的三國文化,還可以為下一課《出師表》的學習墊定基礎。
(三)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應該學什么?他們與七、八年級學生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識容量的拓寬,二是學習深度的增加。對于九年級的文言文教學,僅僅圍繞一篇課文對字詞意義和句子翻譯,是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要求的。文言文教學應該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同時,九年級課文文言文課文較長,“句句串講,字字落實”的模式高耗低效,效果不明顯。學生“只是用耳,用手,耳聽手記,惟獨不用口與心,思維禁錮了,積極性壓抑了,學習能力泯滅了”只有找到一個教學新的教學模式才能適應九年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需要。
(四)教學重點及確定
文章通過隆中對策,給讀者塑造了這一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審時度勢,觀察分析形勢,并能高瞻遠矚,推知未來,這個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完成的,所以教學重點是:對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五)教學難點及確立
作者始終圍繞著諸葛亮對策這個中心思想,圍繞著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進行敘寫議論。結構布局為清晰十分嚴謹,這是學生學習全文的一個關鍵,更是一個難點。
(六)說學法
初三學生已完全具備搜集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語文綜合能力,但如何更好地解決調(diào)動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動腦、動手,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制定如下學法指導: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我先通過《三國演義》主題歌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再出示三國掛圖分析形勢,導入新課。
2、通讀課文,讀通課文。通過多種多樣的朗讀,或齊讀,或默讀,將生字詞意義,疑難語句的學習權交給學生,小組討論交流解決,個別示范等多種形式并舉,教師僅僅是一個引導者。學生的參與度高。教師培養(yǎng)了學生
教案《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隆中對》說課稿》,來自網(wǎng)!
的主體意識,調(diào)動學生的'主體能力,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他們不僅能真正學懂大綱要求的文言知識,還能遷移所學知識,閱讀課外文言文文段。
。.初步感知,互動感悟。
我依據(jù)學生自己的習慣、情趣和對課文的熟悉程度,讓學生邊讀邊想邊記,獲取閱讀本文的初步印象——題材、內(nèi)容、思想情感、藝術手法。然后把閱讀所得在全班進行交流,生生、師生之間相互補充,相互提高,形成對文章內(nèi)容、結構等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通過復讀印證別人的見解,完善自己的認識,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尤其是對諸葛這一人物的分析就是師生互動的結晶。
4、研讀“對策”,角色演讀。
我針對學習重難點,找到局部突破口——“隆中對策”進行引導分析,采用角色演讀的方法。這既是閱讀技巧的指導,又是文言字詞句含義理解的檢查。
在這環(huán)節(jié)中使用大屏幕展示重點問題,使教學生動形象,也可加深印象,更好地進行賞析。
5、我評“對策”,拓展思維。
為使學生能主動探究的學習,我設計遷移訓練,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維的能力,以便能正確看待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初中文言文教學,都是采取“教師講、學生背”的注入式教學。這種把原本鮮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爛,然后再灌給學生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造成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厭學心理。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嘗試進行了“問題——活動”文言文教學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興奮點來設計教案,并在授課的適當時機恰如其分地制造興奮點。如“激趣導入”部分“三國地圖”,都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跨越了時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國時期,目睹諸葛亮笑談“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讀”的環(huán)節(jié)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須認真研讀課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當然,這少不了他人的幫助。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感受到了“團隊精神”的重要,這和諸葛亮“隆中對策”中所提倡的“用賢”有很多相似之處!拔以u‘對策’”環(huán)節(jié)再次調(diào)動了學生的熱情,使學生更好地發(fā)揮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補缺者,學生思維的活躍遠遠超出了老師預先的估計,這其中也少不了課前廣泛閱讀所起的作用。
這種方式的學習,降低了文言文學習的難度,增加了文言文學習的樂趣。其要義是進入文本所描述的具體情境,因知世、論世而評人,又因評人而反觀課文的用語,咀嚼語句中的真實內(nèi)涵——最終實現(xiàn)對文言文的有效學習。文言文的理解應該是和閱讀始終結合在一起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
“問題——活動”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文言文的方式。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正視當前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近年來,筆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運用討論閱讀法進行教學,收到了一點收獲,在此拋磚引玉,與同行們共同商榷。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園地》教案02-21
[經(jīng)典]語文教案08-03
(精選)語文教案08-17
語文教案(經(jīng)典)08-10
(精選)語文教案08-06
語文樂園教案06-08
語文教案【經(jīng)典】09-26
(經(jīng)典)語文教案09-24
語文教案[精選]10-19
【精選】語文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