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日韩中文字幕一在线,综合图片亚洲综合网站,亚洲欧美激情综合首页,在线看日韩,欧美xxxx性喷潮,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

綜合野外實習報告

時間:2023-10-11 08:11:46 實習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綜合野外實習報告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綜合野外實習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綜合野外實習報告

綜合野外實習報告1

  一、實習概況

  1、實習時間:20xx年2月10

  2、實習地點:xx

  3、實習內容:與自然地理有關的內容

  4、實習目的:調查沿途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的概況,學會地理野外調查。

  5、實習指導老師:王老師、沈老師、張老師、何老師

  6、學生:xx級地理科學專業(yè)的18名同學

  二、實習地區(qū)概況

  澄江縣位于云南省中部,昆明市東南面。地理坐標為北緯24°29′~24°55′、東徑102°47′~103°04′。東隔南盤江與宜良、石林縣相望,西與晉寧、呈貢縣接壤,南跨撫仙湖與江川、華寧兩縣為鄰,北銜陽宗海與宜良毗連。南北長47.6千米,東西寬26千米,總面積773平方千米,其中山區(qū)面積占73.4%,壩區(qū)面積占8%,水域面積占18.6%。

  三、地質地貌

  (二)地質

  該地區(qū)屬揚子地塊。揚子地塊的演化過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太古代,但其形成應在晚元古代末期,晚震旦世海侵后,揚子地塊基底上形成了兩套沉積蓋層。第一套沉積蓋層廣泛分布,為震旦系至志留系,其中的震旦系至奧陶系主要是淺海相碳酸鹽構造。第二套沉積蓋層為泥盆系至中三疊統(tǒng),其中的中上泥盆統(tǒng)、下石炭統(tǒng)、中上石炭統(tǒng)及下二疊統(tǒng)等,都有巖相穩(wěn)定且分布廣泛的碳酸鹽建造,成為本區(qū)喀斯特地貌發(fā)育的物質基礎。

 。ǘ┑孛

  屬滇中高原丘陵地帶。境內山脈多為南北走向,羅藏山自西向東橫亙中部,形成澄江、陽宗兩個壩子。東、西、中部為中山山原地帶,東部南盤江深切峽谷為溫暖河谷地區(qū);向南北傾斜的凹陷部分為壩子和湖泊,其中南為澄江壩子和撫仙湖,北為陽宗壩和陽宗海,總體地貌呈“H”形。最高海拔梁王山主峰2820米,最低海拔南盤江與海口河交匯處1328米。

  四、氣候和水文

 。ㄒ唬夂

  全縣由湖泊、盆地、中低山脈組成,四周高、中部低,九溪略向紅塔區(qū)傾斜。山脈多為南北走向和東西走向,東北走向較少;海拔最高點2648米(翠峰谷堆山),最低點1690米(九溪河口村);縣城1730米,壩區(qū)一般在1740米左右。江川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15.6度,屬中亞熱帶半干燥高原季風氣候,干濕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為872.9毫米,且受地形和季節(jié)影響十分明顯,一般山區(qū)大于壩區(qū)。

 。ǘ┧

  澄江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撫仙湖流域,主要劃分為松散湖積層孔隙水,碳酸鹽溶水和基巖裂隙水三種?h境內有主要河流16條,河道總長184.8公里,最大洪水流量315立方米/秒,多為季節(jié)性河流。星云湖為南北向不規(guī)則的橢圓形,南北長10.5公里,東西平均寬3.8公里,湖岸線長36.3公里,容水量1.84億立方米,面積34.71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0米,平均水深7米,正常水位海拔1722米。

  撫仙湖位于縣城東北部,屬江川、澄江、華寧三縣共有,形如葫蘆狀,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寬約10公里,湖岸線長90.6公里,總容水量185億立方米,總面積212平方公里,江川占水面總面積的32.5%,共68.9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約150米,平均水深80米,屬我國第二深水湖。

  五、土壤與植被

  從昆明到澄江沿途植被包括原生植被和次生植被,從目前看原森植被已被破壞,而以松林(云南松和華山松)、杉林(杉木和油杉)或松櫟混交林代替,也有些地區(qū)和荒山(石山、土山)也有一定比例。從類型看這一路的植被屬于典型的半濕潤常綠闊葉林。

  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土壤既有水平分異也有垂直分異,土壤類型有鐵鋁土綱的紅壤、赤紅壤、黃壤、磚紅壤,半淋溶土綱的燥紅土,火山灰土和其他土綱的.水稻土。從昆明到澄江沿途一線我們大多看到的是紅壤,它屬于亞熱帶地帶性土壤,在各種巖石如砂頁巖、石灰?guī)r上都能發(fā)育成紅壤,土壤為酸性,肥力低,質地為砂壤土、粘壤土。在濕潤的氣候條件下或水分多濕度大的地方,易變成黃壤。磚紅壤性紅壤呈酸性至強酸性,質地粘重,不利于耕作,有機質含量不高。

  六、自然災害

  云南的地理位置,地質構造和地貌的復雜多樣,決定了本區(qū)的自然災害多種多樣,云南2/3以上的自然災害在實習區(qū)都能找到,例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病蟲害等。

  七、自然資源

  云南享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有色金屬王國”的美譽,實習區(qū)自然資源也和全省一樣豐富。

 。ㄒ唬┥镔Y源

  沿途有的地方森林覆蓋率很低,如:石林、彌勒、開遠等地,彌勒到開遠公路兩旁都是低矮稀疏的坡柳。而有的地方森林覆蓋率很高,大圍山、古林箐等地,地方特有種多,例如,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的高山栲、黃毛青岡等;熱帶常綠闊葉林中的望天樹。

 。ǘ┧Y源

  水資源指逐年可以得到恢復和更新的淡水量,大氣降雨是它的補給來源。降水到地面后形成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總體看,實習區(qū)的降水量集中于夏季,中間(干熱河谷)少,蒙自壩子年降水量僅730毫米,兩頭(昆明和河口)多,昆明年降水量約877毫米河口約1777.1毫米。云南省有六大水系,本區(qū)就有南盤江和元江兩大水系,湖泊眾多,水資源豐富。

 。ㄈ夂蛸Y源

  氣候資源是指地方性氣候的光、熱、水、風等因素,對當地的農、林、牧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布局以及生產經營管理措施方面的互相關系和作用意義。

  光能資源滇中高原是云南省光能資源分布中心,分配情況是冬春多,夏季少。昆明日照時數多,九月和十月的日照時數約316小時。雖光能資源沒有西部豐富,但其發(fā)展前景很是令人鼓舞。

  熱量資源蒙自一帶年平均氣溫在18℃左右,大于10℃的年積溫6000℃——6500℃,昆明平均氣溫15℃左右,大于10℃年積溫4500℃—5500℃,熱量資源豐富。

  降水資源滇中降水接近全省的平均值,河口是云南的多雨區(qū),年降水量為1800——2200毫米。

  風能資源滇中盛行西南風,滇東南盛行東南風。風速偏低,能滿足農作物群體生長的通風條件需要,保證農作物生長所需的二氧化碳濃度,有利于農作物生產。然而,雨季末期,正值農作物成熟季節(jié),往往發(fā)生突發(fā)性的大風,對農作物形成危害。

 。ㄋ模┞糜钨Y源

  該區(qū)旅游資源豐富,是云南滇中至滇東南主要旅游路線。路南石林是世界地質公園。彌勒的香煙種植、蒙自的萬畝石榴園,大圍山原始森林、古林箐自然保護區(qū)等為生態(tài)旅游提供了好去處;河口邊貿旅游;建水地下喀斯特地貌燕子洞,歷史文化孔廟、朱家花園等是云南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

 。ㄎ澹┑V產資源

  有色金屬主要有:東川、個舊的銅礦;個舊鉛鋅礦;個舊、文山的錫礦;昆明、文山等地的鋁土礦和集中分布在文山的銻礦。非金屬主要有:昆明的磷礦;屏邊的石墨礦和個舊、建水的瓷土和長石。另外,在東川和玉溪等地還分布有金礦。

  八、實習總結

  通過了野外實地實習,讓我對野外地質、地貌的考察和研究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對地貌形態(tài)也積累了很多感性材料,對我們今后更進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地貌形態(tài)具有重大的意義,很好地起到了理論聯系實際的作用。同時,也開闊了我們的視野,鍛煉提高了我們的野外實習能力。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此次實習安排的時間短,對一些地質地貌現象缺少相對深入的認識和研究。

綜合野外實習報告2

  一、實習目的

  1、通過實習,使同學們對自然地理成分(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動物)的特征、形成機制、發(fā)展規(guī)律和空間分異規(guī)律,及各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有個較全面深刻的認識。

  2、通過實習,培養(yǎng)學生的時間技能,使學生掌握區(qū)域自然地理調查研究的技能與技巧,并培養(yǎng)同學們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實習,使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專業(yè)知識的熱情

  二、實習時間:

  20xx年9月16日至20xx年9月20日

  9月16日路線:賓館——大校場——月照松林

  9月17日路線:賓館——廬林湖——三寶樹——黃龍?zhí)丁妪執(zhí)丁娬敬髩巍筇斐亍埵籽?月18日路線:賓館——王家坡——小天池9月19日路線:含鄱口——植物園——五老峰、9月20號路線:西谷——飛來石——如琴湖——錦繡谷——仙人洞

  四、實習內容

  一、廬山概況:廬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位于東經115°52′~116°8′,北緯29°26′~29°41′,雄踞于江西省北部。地形走向:東西伸張,南北收縮。山體呈橢圓形,典型的地壘式長段塊山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綿延的90余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屏蔽著江西的北大門。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外險內秀。具有河流、湖泊、山峰等多種地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布岡嶺26座,壑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fā)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廬山奇特瑰麗的山水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游觀賞價值。

  廬山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昆蟲20xx余種,鳥類170余種,獸類37種。山麓鄱陽湖候鳥保護區(qū),是“鶴的王國”,有世界最大的白鶴群,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座萬里長城”。

  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qū)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濕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溫度16.9℃度,夏季極端最高溫度32℃。良好的氣候和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使廬山成為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二、廬山的地貌

  廬山是由北東——南西走向斷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斷塊山,平面呈腎型,中部寬向東北是西南逐漸收窄。山體內的褶皺、斷層、個單斜構造地貌都很明顯,此外,還有尚在爭論中的第四紀山岳冰川地貌。

  1、廬山的冰川地貌

  廬山具有突出價值的地質、地貌和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跡。十億年前,廬山地區(qū)是淺海。中生代燕山運動,使廬山在2500萬年前形成了一座獨特的“地壘式斷塊山”。冰川地貌主要包括冰蝕地貌和冰磧地貌,這里我們主要去的是冰磧地貌:飛來石;以及冰蝕地貌:三逸鄉(xiāng)冰窖,天橋冰溢口,錦繡谷冰川U形谷、含鄱嶺冰川刃脊。

  飛來石,為重疊石,屬于冰桌,冰桌又稱為冰臺,是指在U形谷中或山麓地帶聚集的巨大冰川漂礫橫置于其它冰川漂礫之上的現象。西谷冰川U形谷中的冰桌,下部的巨大漂礫長8.9m、寬6.1m、高4.5m;上部的巨大漂礫長5.6m、寬4.5m、高2.9m。其位于廬山西谷上部,廬山中學附近。由于它的巖性與周圍的巖石性質大相徑庭,因此可以斷定它是從別處通過某種作用搬運而來,才故名為飛來石。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將其稱為冰桌,認為石第四紀冰川遺跡。但人們對此提出了很多疑問,其主要有三種觀點:飛來石是泥石流搬運而來的呢,還是大月山發(fā)生山體崩塌搬運來的,還是第四紀冰川作用下遺留下來的?飛來石的底部為石英砂巖,其層里是巖石堆積而成的磨圓度較好,而頂部主要是石英片巖(變質巖),呈片麻狀且有方向,表面有云母片;因兩部分的巖性不同,可推測出兩者形成的時間不同,又因在巖石上發(fā)現“丁”字擦痕和壓抗這些冰川作用的關鍵證據。因冰川搬運能力相當的大,它能使上萬噸的巨大巖石隨冰川一起移動,因此能搬運300余噸的飛來石是不成問題的,故我同意飛來石是第四紀冰川作用下形成。

  錦繡谷冰川U形谷:由大林峰與天池山交匯而成。因第四紀冰川作用,錦繡谷這塊面向西南的山間凹地,經過冰川的反復刻切,形成了一個平底陡壁的山谷。

  含鄱嶺冰川刃脊:含鄱嶺冰川刃脊如刀刃狀,其延長方向近東西,既不與巖層走向一致,又不與任何一組裂隙面下行。北側為三逸鄉(xiāng)冰窖、南側為太乙村冰坡。刃脊長1250m,高約120m,海拔1100m。北端的梭子崗刃脊是其外延部分。

  蘆林冰磧泥礫剖面:位于大校場冰川U形谷口的冰磧剖面,由黃棕色泥礫組成,最大礫石約3.5m、大小混雜無分選,是40—20萬年前廬山期冰川消融后的堆磧物,冰川漂礫與碎石混雜在一起。其中曾發(fā)現過冰川條痕石及熨斗石,都是冰川成因的有利證據。

  2、廬山的流水地貌(河谷地貌)

  發(fā)源于廬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軟弱巖層和在地質構造發(fā)育,其流向主要是北東——南西,其次是橫切構造的而較新發(fā)育的河流。它們流向大都于上述流向垂直。河谷的形態(tài)十分特殊,這就是上游寬谷,下游為峽谷,兩者之間出現裂點和瀑布。流水地貌主要可以分為兩部分:一種是寬谷,它包括東谷、西谷、仰天平、七里沖、大校場谷等;一種是峽谷,其主要包括石門澗、剪刀峽。兩者之間夾著裂點和瀑布。這里我們主要介紹西谷西谷,位于如琴湖湖口,海拔900-1100m發(fā)育在軟弱巖層之上,于地質構造相適應,且與巖層走向一致,谷寬而淺,谷地內覆蓋著第四紀堆積物,由地形中南向西北偏低。

  3、構造地貌--背斜,向斜,五老峰斷層崖

  由構造(褶皺和斷層)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漸降低,山脊之間為谷地,主要有4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東——南西走向。

  其中,褶皺構造主要有單面山、背斜山、向斜山等;

  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構造控制,走向北東——南西,主要由石英巖組成,高1453米;

  虎背嶺單面山:它是虎背嶺倒轉背斜背翼斷餡厚殘留的南翼,成為單斜層及單面山。

  五老峰單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斷層陷落于山南,平均高1358米

  斷層構造主要有:虎背嶺斷層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嶺北側的蓮花洞大斷層把虎背嶺錯開,使北翼斷落而稱,該斷層崖在石門洞和蓮花洞一帶高達1000米,向東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斷層崖呈階梯狀,如好漢坡一帶呈二級階梯;五老峰斷層崖地貌——因廬山正斷層切過五老峰背斜南翼而呈。它在秀峰、海會一帶崖高1000米,向東北方遞減,斷層崖亦分2~3段,斷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蝕,形成許多埡口,所謂五老峰就是五大埡口之間的山峰。

  仙人洞:仙人洞是震旦紀砂巖中的一個潛蝕洞。砂巖層面平緩,傾的劈理面,有一組陡且有一條小斷層,流水沿斷層及裂面潛蝕崩塌成洞。洞寬約4m、深12m,是道教活動圣地。我們看過錦秀谷之后,通過小路來到了仙人洞。聽了老師的講解后,我們對仙人洞有所了解:仙人洞是傾俯的背斜,形狀象右手手掌倒扣下來,五個手指都很明顯。它形成的原因有可能是:中間是石英片巖,比較軟,容易風化,再加上人為的加工,就形成了中間的洞穴。外圍是石英砂巖,比較硬,不容易風化。洞穴內還有泉水一滴一滴流下,這些泉水是裂隙式的。

  4、廬山的水系及其演變

  水系的形態(tài):在構造影響下,河流流向與構造走向一致,兩者相互平行,作北東—南西向,少數河流流向與構造垂直,作南東—北西向。

  河流襲奪:河流襲奪的原因主要是廬山上升之前,山體內的河流已發(fā)育為成熟的老河谷階段,即河流循軟弱巖層發(fā)育和沿巖層走向流動。

  繡谷襲奪河:西谷原來由虎背嶺南側向西流入石門澗,但在天橋附近被向西流的錦繡谷襲奪;2)谷支流襲奪河:該小河穿過女兒城山嶺,襲奪了大校場河上游,使大校場河上游原來向西南流入蘆林湖盆地,改為向西北流入東谷,造成漢口峽;3)瀑布:由于溯源侵蝕作用,即流水向溝谷源頭侵蝕,隨著侵蝕作用不斷加強,侵蝕面不斷后退,轉折點坡度變大,水流到次便會形成跌水,形成瀑布,如三疊泉瀑布、大口瀑布。

  三、廬山植被

  廬山處于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緣,并且水熱狀況隨山體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形成了廬山垂直地帶性植被的分異。

  廬山植被垂直帶的基本特征:

  1、常綠闊葉林帶:常綠闊葉林帶是廬山植被的基帶,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寬度和面積。常綠闊葉林是這一帶穩(wěn)定性較大、廣泛分布的植物群落。

  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廬山海拔800米--1100米之間,以常綠、落葉闊葉林為相對穩(wěn)定的垂直地帶性類型。在這一帶下部和溝谷中,常綠闊葉成分往往占優(yōu)勢,向上和山坡則逐漸為落葉闊葉成分占優(yōu)勢。這一帶是常綠闊葉林與落葉帶之間的過渡性地帶。 2、落葉闊葉林帶:主要分布在800--1100米以下,植被類型以落葉闊葉林為相對穩(wěn)定的垂直地帶性類型,局部地方亦有針葉林--山松出現,有些地區(qū)已營造了成片的針葉林,如日本柳杉林、日本扁柏林等。

 。、針葉林帶:在海拔1100米以上,氣溫偏低,濕度較大,云霧多,風力大,所以這里出現了較為耐寒的針葉林。黃山松是本帶內相對穩(wěn)定的垂直地帶性類型。少量的灌叢和草甸,是非地帶性的植被類型。

  由調查可知,廬山植物有兩大特色:一是杜鵑花種類繁多,植物園已建成擁有300余種杜鵑花的國際友誼杜鵑園,如云錦杜鵑、映山紅、滿山紅等。二是裸子植物豐富,植物園擁有裸子植物260余種,被稱為松、杉、檜、柏的活標本園,為中國之冠。

  四、廬山土壤

 。ㄒ唬┩寥佬纬傻淖匀粭l件:

  第四紀以來的新構造運動,使廬山沿著斷裂上升為目前相對高度達1000~1400米的山地,為土壤垂直地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廬山在氣候上處于中亞熱帶的北緣,這決定了本區(qū)植被土壤垂直帶譜的性質;地貌和水文條件對土壤的形成和發(fā)育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影響到局部地區(qū)土壤發(fā)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帶性的土壤。

 。ǘ┲饕寥李愋停

  1、垂直地帶性土壤

  ①紅壤:廣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帶,植被為常綠闊葉林,馬尾松以及灌叢草本。成土母質主要為花崗巖、片麻巖、石英砂巖等殘積和殘積坡積物。從紅壤的顆粒組成來看,各層次間質地相當均勻,說明成土過程中有紅壤化的性質。

 、邳S壤:黃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較低平的部位,或發(fā)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質上,山地黃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帶,局部地區(qū)可達1000米左右。二者母質大都為花崗巖、砂巖、混合巖及第四紀風積物。

 、凵降攸S棕壤: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帶的各種母質上,植被為常綠、落葉混交林,或灌木、草本。

  坡向不同影響到各個土壤帶分布的高度,如山地黃壤在南坡分布的上限在海拔900m左右;而在北坡的上限只達海拔800m左右。一般南坡高于北坡約100m左右。從濕潤程度來看,南、北坡差別不大,均屬于濕潤型,但從熱量條件來看,南坡向陽、北坡背陰,同一海拔高度,南北坡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南坡高于北坡。

  2、非地帶性土壤

 、偕降夭莸橥粒哼@類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較平緩地段,植被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在生長季節(jié)中,土溫并不過低,草本植物生長高大而旺盛,不論地表或地下,都積累了大量的有機質,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過程旺盛,但由于暖濕的生長季節(jié)不長,土壤經常保持濕潤,有機質分解緩慢,較深的土層,積聚了大量的有機質,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質層。

 、谏降卣訚赏粒涸撏令惙植加诘貏萜教、低洼,容易積水之處,其有機質含量較高,粉砂粒含量也較高,粘粒也有一定的含量,心土常年或一年中有一段時期積水,土壤有機質分解程度較強,呈酸性反應;水解性酸較高,且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少。

 、酃偶t土:分布在海拔1088米處,植被為針闊混交林和灌木草叢。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廬山地殼運動抬升的結果。第三世紀來,廬山氣候濕熱,風化殼粘粒含量高,較粘重,擋水效果明顯,水只能從土壤裂隙、植物根系流動,形成還原環(huán)境,氧化鐵還原,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二價鐵溶解性強,二價鐵流去,顏色變淡,初步的網紋層為白色。

  五、實習總結

  廬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養(yǎng)了廬山豐富的歷史文化,二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廬山作為天下名山的獨特的魅力。歷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愛此山,世人贊美此山。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數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蘊育了廬山無比豐厚的內涵,使她不僅風光秀麗,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在這短暫的幾天中我們對野外地質、地貌及氣候的考察和研究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使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得知識,學會了用現實的景象來解釋書本上不太理解的地貌特征,學會了怎樣去利用書本上的知識和實際聯系起來,怎樣去認識自然,怎樣去判斷一個山峰或巖石的形成,怎樣去融入一個團體,怎樣去配合團體的活動。但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沒有仔細分析當地巖石的組成和整體的冰川運動作用,實習時間過短等。

綜合野外實習報告3

  前言

  本次綜合地理野外實習活動是在大學學習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專業(yè)課程,對氣象、土壤、植物、綜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學習完成后,于20xx年xx月13日至20xx年xx月19日,在莫世江教授、陳群利副教授、丁衛(wèi)紅副教授、張群生老師的帶領下,和全體畢節(jié)學院地理與生命科學學院2008級地理科學本科班同學,在xx海底世界、xx銀灘、xx老街、xx金海灣紅樹林、潿洲島火山等地區(qū),主要針對土壤、植被、氣候、地貌、地質、人文景觀的實習活動。

  1、實習目的和意義

  綜合野外實習是地理科學本科專業(yè)重要的教學內容和環(huán)節(jié),是理論聯系實際、強化技能和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通過對野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綜合考察和調查,能夠獲得更多典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關知識,拓展視野,陶冶情操,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并初步掌握地理野外考察、調查方法和步驟。

  2、實習時間、地點和線路

  2.1實習時間:20xx年xx月13日至20xx年xx月19日

  2.2實習地點:廣西xx

  2.3考察路線:海底世界——xx銀灘——xx老街——xx金海灣紅樹林——潿洲島火山地貌

  3、實習區(qū)域概況

  3.1地理位置:xx市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所轄地級市之一,地處廣西南端,北部灣東北岸,面向東南亞,位于東經108°50′45′~109°47′28′,北緯20°54′~21°55′34′之間,西北距南寧206公里,東距廣東湛江198公里,東南距海南?谑147海里。它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南與海南省隔海相望,西瀕越南,是東南亞、中亞、西亞、非洲和歐洲各國與中國大陸海運最近的港口之一,云、貴、川及廣西各省區(qū)對外貿易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之一。

  3.2面積:總面積3337平方公里

  3.3人口:總人口135萬,其中市區(qū)人口43萬

  3.4氣候:xx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南部沿海地區(qū)、北部灣東北岸,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光、雨源充沛,氣候宜人。

  xx市每年從春季開始雨量逐漸增多,濕度變大,有時會出現

  陰雨連綿的天氣。夏季溫度不算太高,平均最高溫度為32-33℃,極端最高氣溫也不過36-37℃,但由于濕度大,人們仍會感到炎熱潮濕。夏季是xx多雨的季節(jié),時常出現大到暴雨,月雨量可達300-400毫米,此時出門需要注意攜帶雨具。xx的秋季雨量銳減,秋高氣爽。到了冬季,雨量更少,月雨量約20-30毫米,天氣不冷,平均溫度在15℃左右。

  3.5概貌:環(huán)視市區(qū),道路寬闊筆直,綠樹成蔭,四季飄香。碧藍的大海,明媚的陽光,沙白水凈的海灘,中西合壁、華洋并存的市區(qū)建筑,環(huán)境優(yōu)美的住宅小區(qū),別具風格的綠化廣場,組合和諧,相映成趣,美不勝收。城市居民淳樸友好,珠鄉(xiāng)文化、客家文化、蛋家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地方文化風貌。

  xx素有“南珠之鄉(xiāng)”之稱,其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陲,北部灣東北岸,總面積3337平方公里,約有139.46萬人口,海岸線長達500公里,地理位置優(yōu)越。

  xx所瀕臨的北部灣是中國沿海四大漁場之一,有經濟魚類600多種、蝦類10多種,海產品十分豐富。xx自古是南珠故鄉(xiāng),這里出產的珍珠素有“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之稱,為珠中極品。xx盛產優(yōu)質亞熱帶水果、蔬菜和花弈。

  xx的貝雕、角雕、竹編工藝品美倫美奐。xx同時是中國煙花炮竹生產基地。在xx,你可以自由燃放煙花炮竹,五彩繽紛的煙花令你童心大發(fā)。

  3.6景觀:xx市擁有xx銀灘國家旅游度假區(qū)和潿洲島、星島湖兩個省級旅游度假區(qū)、冠頭嶺國家森林公園、山口國家紅樹林自然保護區(qū)、儒艮(美人魚)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白龍珍珠城遺址、合浦漢代墓葬保護區(qū)和大士閣、東坡亭古建筑群等一大批國家級、省級著名的旅游景區(qū)(點),集“海、灘、島、湖、山、林”于一體,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兼?zhèn)洹x銀灘被國家列為中國五個最美的休憩地之一;星島湖是大型電視連續(xù)劇《水滸》拍攝的主要外景地,湖光山色,景色迷人;潿洲島是中國最大的火山島。島的周圍淺海生成的珊瑚礁,是中國最靠近大陸架的珊瑚礁,具有很高的開發(fā)價值。

  4、實習觀察路線及其描述

  4.1第一觀測點:海底世界

  觀測時間:20xx年xx月14日中午

  觀測點編號:xx

  1、觀測點路線:水產展覽館——海獸廳——珊瑚!汉骱:Q髣稣箯d——高科技打造的無水水族館——負壓缸——海底隧道海——人鯊共舞海之角——豹表演場。

  觀測點的意義:xx海底世界座落于xx海濱公園內,是以展示海洋生物為主,集觀賞、旅游、青少年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海洋館。

  觀測點的位置:xx海底世界座落于xx海濱公園內。

  觀測點的地理內容:xx海底世界坐落于xx海濱公園內,是以展示海洋生物為主,集觀賞、旅游、青少年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海洋館,分為A、B兩區(qū)。這里有珍稀的海牛(美人魚)、鯨魚骨骼、龍蝦標本、千年海龜標本和奇特的亞熱帶魚類等2800多件展品和近千種海洋生物;還有水族箱、海龜池、海豹池、360度全方位透視海底隧道、潛水表演、喂魚表演和人鯊共舞表演等。

  4.2第二觀測點:xx銀灘

  觀測時間:20xx年xx月14日下午

  觀測點編號:xx

  2、觀測點路線:沿海岸和銀灘觀測

  觀測點的意義:xx銀灘面積超過大連、煙臺、青島、廈門和北戴河海濱浴場沙灘的總和,而平均坡度僅為0.05。沙灘均由高品位的石英砂堆積而成,在陽光的照射下,潔白、細膩的沙灘會泛出銀光,故稱銀灘,xx銀灘以其“灘長平、沙細白、水溫凈、浪柔軟、無鯊魚”的特點,被譽為“天下第一灘”。

  觀測點的位置:xx銀灘度假村位于風景秀麗的xx銀灘國家旅游度假區(qū)內,xx銀灘西起僑港鎮(zhèn)漁港,東至大冠沙,由西區(qū)、東區(qū)和海域沙灘區(qū)組成,東西綿延約24公里,海灘寬度在30--3000米之間,陸地面積12平方公里,總面積約38平方公里。

  觀測點的自然地理內容:xx銀灘度假區(qū)內的`海域海水純凈,陸岸植被豐富,環(huán)境優(yōu)雅寧靜,空氣格外清新。由于其具有“灘長平,沙細白,水溫凈,浪柔軟,無鯊魚!钡奶攸c,可容納國際上最大規(guī)模的沙灘運動娛樂項目和海上運動娛樂項目,是我國南方最理想的濱海浴場和海上運動場所,所以被海內外游客所深深地吸引。xx銀灘的沙質,均為高品位的石英砂,沙灘中二氧化硅(石英)的含量高達98%以上,為國內外所罕見,被專家稱為“世界上難得的優(yōu)良沙灘”。沙子晶瑩潔白,掬一把在手里,如精鹽一般。因為沙子細膩致密,游人在潮水剛退去的平坦寬闊的海灘漫步,甚至連腳印也不會留下。這一灘碎銀,便是無價的富礦。石英砂是制造玻璃、搪瓷、光學儀器等工業(yè)品的上好原料。

  4.3第三觀測點:xx老街

  觀測時間:20xx年xx月15日上午

  觀測點編號:0

  3觀測點路線:沿珠海路觀測

  觀測點的意義:廣西xx的珠海路以其歷史悠久及房屋建筑風格的特殊,于20世紀80至90年代備受中外專家、學者的關注。該路建于20世紀20年代后期。它的建成與當時xx建制的升格有關,并經歷了一段曲折的過程。

  觀測點的位置:xx市珠海路

  觀測點的自然地理內容:xx老街——珠海路是一條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街,始建于1883年,長1.44公里,寬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璧騎樓式建筑。這些建筑大多為二至三層,主要受19世紀末葉英、法、德等國在我市建造的領事館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響,臨街兩邊墻面的窗頂多為卷拱結構,卷拱外沿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線條流暢、工藝精美。臨街墻面部不同式樣的裝飾和浮雕形成了南北兩組空中雕塑長廊。

  4.4第四觀測點:xx金海灣紅樹林及海岸

  觀測時間:20xx年xx月15日下午

  觀測點編號:xx

  4觀測點路線:紅樹林——紅樹林海岸

  觀測點的意義:金海灣紅樹林生態(tài)休閑度假旅游區(qū)是我國極富濱海濕地風情和漁家文化內涵的黃金景點。

  觀測點的位置:位于xx市區(qū)東南方約15公里處。

  觀測點的自然地理內容:金海灣紅樹林景區(qū)內有紅樹種類7種:白骨壤、桐花樹、秋茄、海桑、鹵蕨、木欖和紅海欖;整個景區(qū)面積約20平方公里,由紅樹林觀光帶、金灘和主園區(qū)三部份構成。區(qū)內擁有一片2000多畝的海上“森林衛(wèi)士”——紅樹林,百種鳥類、昆蟲、貝類、魚、蝦、蟹等生物在此繁衍棲息,是我國罕見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qū)。

  景區(qū)內的紅樹林屬于沙地紅樹林,約2000多畝。金灣沙地平坦、陽光充足、降雨充沛,非常適宜紅樹林的生長。紅樹林也是陸地與海洋間特有的景觀。紅樹林是一種特有的木本胎生植物,紅樹胎生的方式非常特殊。紅樹種子成熟以后不掉落,而是在母樹上發(fā)芽,向下伸展出幼根,將胎根暴長成莖,上端生出兩片葉子,變成一棵幼樹。幼樹一旦長成,便自行從母樹上脫落。由于莖和根較重,幼樹便垂直下墜,幼根很好地插入海灘泥中,繼續(xù)獨立地生長,一至二年后便可長成一株小灌木。從種子成熟到完全成材,紅樹的這一系列創(chuàng)造生命的過程,完全可以和哺乳動物生養(yǎng)后代的行為相比。適應海水,胎生幼樹,紅樹的這兩種特性是植物中獨一無二的,所以它受到世界許多國家科學家和民眾的高度重視。此外,紅樹林還有個奇特的功能,它的根葉可以濾去使植物死亡的咸水,因而是惟一能生長于熱帶地區(qū)沿海灘泥和海水中的綠色灌木。

  在金海灣郁郁蔥蔥的紅樹林和浩瀚的海天之間,是一望無際的迷人沙灘,金海灣的沙灘遼闊、純凈,雖然和與沙質細白著稱的銀灘相隔不遠,卻呈現出迥然不同的令人驚艷的金黃,遠遠望去像是鑲在岸邊的一條金色絲帶,這片沙灘因此得名金灘,金海灣紅樹林生態(tài)休閑度假旅游區(qū)也由此命名,金灘綿延20多里,灘平坡緩,沙質細膩,因為紅樹林的原因有著豐富的海產品資源。退潮時寬廣的沙灘上留下無數的貝類、螃蟹、沙蟲、泥丁,當地的漁民男男女女都走出家門拿著工具準備去趕海,他們的工具分為兩種鋤頭和鏟子,男的力氣大用鋤頭,女的力氣小用鏟子?吹缴碁┥嫌行《,洞口里有水并有小氣泡,那就說明洞里有東西,這時要求動作非?彀研《赐陂_,迅速掏出里邊的東西,有時是沙蟲,有時是貝類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哦!說到這時有些朋友忍不住要躍躍欲試了,那么一會我們到主園區(qū)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這報名領取工具,小扒犁和小竹簍跟隨漁民一起在沙灘上去趕海,摸螺、捉蟹、挖沙蟲、挖泥丁,體驗漁民生活。經常有很多游客在趕海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摸螺、捉蟹、挖沙蟲的技巧,而且還確確實實收獲了不少的海產品,樂趣無窮!

  4.5第五觀測點:潿洲島地貌特征

  觀測時間:20xx年xx月16日至20xx年xx月17日

  觀測點編號:xx

  5觀測點路線:火山口地質公園——潿洲島燈塔——滴水丹屏——石螺口海灘

  觀測點的意義:潿洲島是火山噴發(fā)堆凝而成的島嶼,潿洲島是中國最大、地質年齡最年輕的火山島,有海蝕、海積及溶巖等景觀,尤其南部的海蝕火山港灣更具特色,F在也是中國國家地質公園。潿洲島火山地貌十分典型,選擇潿洲島作為重點觀測點,對于了解火山地貌具有重要作用。

  觀測點的位置:潿洲島是南海北部灣中的最大島嶼,位于xx市沿海南面濱外淺海,離岸直線距離48km,距xx南、北部港口分別為26海里和36海里。

  觀測點的自然地理內容:潿洲島由第四紀玄武巖漿噴發(fā)時在水下堆積而形成。該島經受長期的地質作用和演變過程,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地貌類型。據調查、分析,該島地貌可分為火山地貌、流水地貌、海蝕地貌、海積地貌、珊瑚岸礁地貌、海積一沖積地貌、重力地貌、人工地貌等八大類型。潿洲島總的地貌特征是南部沿岸以海蝕地貌為主,北部沿岸以海積地貌和珊瑚礁地貌為主,島上不同程度地保存有火山活動的遺跡?偟牡貏輨t為南高北低,自南向北緩緩傾斜。

  火山噴發(fā)加上隨后的海洋抬升,留下了千姿百態(tài)的火山熔巖、火山灰、火山彈以及海蝕崖、海蝕洞、海蝕平臺,那一壁壁因火山爆發(fā)的燒灼,擠壓留下的線條怪誕,色彩絢麗的巖紋和多姿多彩的海蝕,海積地貌隨處可見。尤以奇特的海蝕、海積地貌,火山熔巖及絢麗多姿的活珊瑚最為出色,成為島上豐富的旅游景觀。潿洲島因此被譽為“難得的火山地貌博物館”。經地質專家考察認定,潿洲島及相鄰的斜陽島為距今第四紀海底火山噴發(fā)沉積,后經構造運動而升出海面的火山巖島。

  潿洲島地勢南高北低,其南面的南灣港是由古代火山口形成的天然良港。港口呈圓椅形,東、北、西三面環(huán)山,東拱手與西拱手環(huán)抱成娥眉月狀,像世大無比的螃蟹橫臥海中。碼頭背靠高10~30米的懸崖峭壁,崖頂青松挺拔,巨型仙人掌攀壁垂下,各式船艇進進出出,人來貨往;飛鳥水禽,時隱時現;浪涌波興,空闊無邊;水天一色;氣象恢弘。位于潿洲島西南端,是潿洲最富特色的游覽區(qū),其火山口景觀、海蝕景觀、熱帶植物景觀、生物和天象景觀獨特,并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主要景點有絕壁攬勝、龍宮探奇、平臺聽濤、百獸鬧海等。

  在港口東拱手與西拱手下,有幾處景點:有個山洞傳說是反清武士的駐地,叫“賊佬洞”;有個狀似臥龜的石穴,叫“海龜窿”;一個形像仔豬的小島,叫“豬仔嶺”;一個酷似一張長著寬額、高鼻、翹下腭的人臉的巖石,叫“洋人頭像”。在波浪、海流、潮汐的侵蝕下,潿洲島海岸基巖出現海蝕洞、海蝕溝、海蝕龕、海蝕崖、海蝕柱、海蝕臺、海蝕窗、海蝕蘑菇等奇妙地貌。

  從整體山巖上分離出的巨型石塊,在海水旋流沖刷剝蝕下,形成頭大腰細的海蝕蘑菇。島上西港碼頭有高3米、寬6米的巨型海蝕蘑菇。當幾個海蝕洞受侵蝕而連成一體時,就成為凹進陸地的槽形穴,它被稱為“海蝕龕”。潿洲島風光壯美,比較著名的景點有“滴水丹屏”,“龜豕拱碧”,“芝麻灘”,“法國傳教士人頭像”,“火山彈薈萃”及三婆廟,圣丹廟,天主教堂和湯顯祖觀海處等。

  5、體會與收獲

  這次綜合地理野外實習之行不僅讓我們豐富了地質、地貌等自然地理和人文知識,進一步提高了我們對地理科學這個專業(yè)的認知程度。在這個野外實習實踐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如何使用自身所學的知識來對我們生活或專業(yè)領域內碰到的一些現象及問題進行廣泛的思考,并尋求出呵護主客體雙方利益或多方利益的博弈機制。

  本次野外實習,可以活也算得上是一次畢業(yè)旅行,沿途到處流溢著無限的地質地貌和海灘風光。在看過很多地方后,我們會發(fā)現,有差別的地理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地域發(fā)展前景,這一點我們可以在xx老街的文化景觀——建筑景觀上看出來。當地的氣候、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地理要素決定了其主要的建筑骨骼,而文中的一些宗教、政治等因素也是一個地域所具有的特點。

  任何在地理空間存在的事物都能在它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中找到能與之對應的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六大要素:氣候、水文、地貌、土壤、動物、植物),而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相互作用而產生各種地理人文景觀現象的分析要素、方法則是在本次實習過過程中感覺到應該鍛煉的地方。也就是說,以后要通過綜合地理學各種理論、方法來綜合分析各種地理空間現象。

綜合野外實習報告4

  前言

  本次綜合地理野外實習活動是在大學學習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專業(yè)課程,對氣象、土壤、植物、綜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學習完成后,于XX年5月13日至XX年5月19日,在莫教授、陳副教授、丁副教授、張老師的帶領下,和全體畢節(jié)學院地理與生命科學學院XX級地理科學本科班同學,在xx海底世界、xx銀灘、xx老街、xx金海灣紅樹林、潿洲島火山等地區(qū),主要針對土壤、植被、氣候、地貌、地質、人文景觀的實習活動。

  1、實習目的和意義

  綜合野外實習是地理科學本科專業(yè)重要的教學內容和環(huán)節(jié),是理論聯系實際、強化技能和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通過對野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綜合考察和調查,能夠獲得更多典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關知識,拓展視野,陶冶情操,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并初步掌握地理野外考察、調查方法和步驟。

  2、實習時間、地點和線路

  實習時間:XX年5月13日至XX年5月19日

  實習地點:xxx

  考察路線:海底世界——xx銀灘——xx老街——xx金海灣紅樹林——潿洲島火山地貌

  3、實習區(qū)域概況

  地理位置:xx市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所轄地級市之一,地處廣西南端,北部灣東北岸,面向東南亞,位于東經108°50′45″~109°47′28″,北緯20°54′~21°55′34″之間,西北距南寧206公里,東距廣東湛江198公里,東南距海南海口市147海里。它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南與海南省隔海相望,西瀕越南,是東南亞、中亞、西亞、非洲和歐洲各國與中國大陸海運最近的港口之一,云、貴、川及廣西各省區(qū)對外貿易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之一。

  面積:總面積3337平方公里

  人口:總人口135萬,其中市區(qū)人口43萬

  氣候:xx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南部沿海地區(qū)、北部灣東北岸,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光、雨源充沛,氣候宜人。

  xx市每年從春季開始雨量逐漸增多,濕度變大,有時會出現 陰雨連綿的天氣。夏季溫度不算太高,平均最高溫度為32-33℃,極端最高氣溫也不過36-37℃,但由于濕度大,人們仍會感到炎熱潮濕。夏季是xx多雨的季節(jié),時常出現大到暴雨,月雨量可達300-400毫米,此時出門需要注意攜帶雨具。xx的秋季雨量銳減,秋高氣爽。到了冬季,雨量更少,月雨量約20-30毫米,天氣不冷,平均溫度在15℃左右。

  概貌:環(huán)視市區(qū),道路寬闊筆直,綠樹成蔭,四季飄香。碧藍的大海,明媚的陽光,沙白水凈的海灘,中西合壁、華洋并存的市區(qū)建筑,環(huán)境優(yōu)美的住宅小區(qū),別具風格的綠化廣場,組合和諧,相映成趣,美不勝收。城市居民淳樸友好,珠鄉(xiāng)文化、客家文化、蛋家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地方文化風貌。

  xx素有“南珠之鄉(xiāng)”之稱,其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陲,北部灣東北岸,總面積3337平方公里,約有萬人口,海岸線長達500公里,地理位置優(yōu)越。

  xx所瀕臨的北部灣是中國沿海四大漁場之一,有經濟魚類600多種、蝦類10多種,海產品十分豐富。xx自古是南珠故鄉(xiāng),這里出產的珍珠素有“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之稱,為珠中極品。xx盛產優(yōu)質亞熱帶水果、蔬菜和花弈。

  xx的貝雕、角雕、竹編工藝品美倫美奐。xx同時是中國煙花炮竹生產基地。在xx,你可以自由燃放煙花炮竹,五彩繽紛的煙花令你童心大發(fā)。

  景觀:xx市擁有xx銀灘國家旅游度假區(qū)和潿洲島、星島湖兩個省級旅游度假區(qū)、冠頭嶺國家森林公園、山口國家紅樹林自然保護區(qū)、儒艮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白龍珍珠城遺址、合浦漢代墓葬保護區(qū)和大士閣、東坡亭古建筑群等一大批國家級、省級著名的旅游景區(qū),集“海、灘、島、湖、山、林”于一體,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兼?zhèn)。xx銀灘被國家列為中國五個最美的休憩地之一;星島湖是大型電視連續(xù)劇《水滸》拍攝的主要外景地,湖光山色,景色迷人;潿洲島是中國最大的火山島。島的周圍淺海生成的珊瑚礁,是中國最靠近大陸架的珊瑚礁,具有很高的開發(fā)價值。

  4、實習觀察路線及其描述

  xx銀灘以其“灘長平、沙細白、水溫凈、浪柔軟、無鯊魚”的特點,被譽為“天下區(qū)是我國極富濱海濕地風情和漁家文化內涵的黃金景點。

  觀測點的位置:位于xx市區(qū)東南方約15公里處。

  觀測點的自然地理內容:金海灣紅樹林景區(qū)內有紅樹種類7種:白骨壤、桐花樹、秋茄、海桑、鹵蕨、木欖和紅海欖;整個景區(qū)面積約20平方公里,由紅樹林觀光帶、金灘和主園區(qū)三部份構成。區(qū)內擁有一片XX多畝的海上“森林衛(wèi)士”——紅樹林,百種鳥類、昆蟲、貝類、魚、蝦、蟹等生物在此繁衍棲息,是我國罕見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qū)。

  景區(qū)內的紅樹林屬于沙地紅樹林,約XX多畝。金灣沙地平坦、陽光充足、降雨充沛,非常適宜紅樹林的生長。紅樹林也是陸地與海洋間特有的景觀。紅樹林是一種特有的木本胎生植物,紅樹胎生的方式非常特殊。紅樹種子成熟以后不掉落,而是在母樹上發(fā)芽,向下伸展出幼根,將胎根暴長成莖,上端生出兩片葉子,變成一棵幼樹。幼樹一旦長成,便自行從母樹上脫落。由于莖和根較重,幼樹便垂直下墜,幼根很好地插入海灘泥中,繼續(xù)獨立地生長,一至二年后便可長成一株小灌木。從種子成熟到完全成材,紅樹的這一系列創(chuàng)造生命的過程,完全可以和哺乳動物生養(yǎng)后代的'行為相比。適應海水,胎生幼樹,紅樹的這兩種特性是植物中獨一無二的,所以它受到世界許多國家科學家和民眾的高度重視。此外,紅樹林還有個奇特的功能,它的根葉可以濾去使植物死亡的咸水,因而是惟一能生長于熱帶地區(qū)沿海灘泥和海水中的綠色灌木。

  在金海灣郁郁蔥蔥的紅樹林和浩瀚的海天之間,是一望無際的迷人沙灘,金海灣的沙灘遼闊、純凈,雖然和與沙質細白著稱的銀灘相隔不遠,卻呈現出迥然不同的令人驚艷的金黃,遠遠望去像是鑲在岸邊的一條金色絲帶,這片沙灘因此得名金灘,金海灣紅樹林生態(tài)休閑度假旅游區(qū)也由此命名,金灘綿延20多里,灘平坡緩,沙質細膩,因為紅樹林的原因有著豐富的海產品資源。退潮時寬廣的沙灘上留下無數的貝類、螃蟹、沙蟲、泥丁,當地的漁民男男女女都走出家門拿著工具準備去趕海,他們的工具分為兩種鋤頭和鏟子,男的力氣大用鋤頭,女的力氣小用鏟子。看到沙灘上有小洞,洞口里有水并有小氣泡,那就說明洞里有東西,這時要求動作非?彀研《赐陂_,迅速掏出里邊的東西,有時是沙蟲,有時是貝類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哦!說到這時有些朋友忍不住要躍躍欲試了,那么一會我們到主園區(qū)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這報名領取工具,小扒犁和小竹簍跟隨漁民一起在沙灘上去趕海,摸螺、捉蟹、挖沙蟲、挖泥丁,體驗漁民生活。經常有很多游客在趕海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摸螺、捉蟹、挖沙蟲的技巧,而且還確確實實收獲了不少的海產品,樂趣無窮!興,空闊無邊;水天一色;氣象恢弘。位于潿洲島西南端,是潿洲最富特色的游覽區(qū),其火山口景觀、海蝕景觀、熱帶植物景觀、生物和天象景觀獨特,并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主要景點有絕壁攬勝、龍宮探奇、平臺聽濤、百獸鬧海等。

  在港口東拱手與西拱手下,有幾處景點:有個山洞傳說是反清武士的駐地,叫“賊佬洞”;有個狀似臥龜的石穴,叫“海龜窿”;一個形像仔豬的小島,叫“豬仔嶺”;一個酷似一張長著寬額、高鼻、翹下腭的人臉的巖石,叫“洋人頭像”。在波浪、海流、潮汐的侵蝕下,潿洲島海岸基巖出現海蝕洞、海蝕溝、海蝕龕、海蝕崖、海蝕柱、海蝕臺、海蝕窗、海蝕蘑菇等奇妙地貌。

  從整體山巖上分離出的巨型石塊,在海水旋流沖刷剝蝕下,形成頭大腰細的海蝕蘑菇。島上西港碼頭有高3米、寬6米的巨型海蝕蘑菇。當幾個海蝕洞受侵蝕而連成一體時,就成為凹進陸地的槽形穴,它被稱為“海蝕龕”。潿洲島風光壯美,比較著名的景點有“滴水丹屏”,“龜豕拱碧”,“芝麻灘”,“法國傳教士人頭像”,“火山彈薈萃”及三婆廟,圣丹廟,天主教堂和湯顯祖觀海處等。

  5、體會與收獲

  這次綜合地理野外實習之行不僅讓我們豐富了地質、地貌等自然地理和人文知識,進一步提高了我們對地理科學這個專業(yè)的認知程度。在這個野外實習實踐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如何使用自身所學的知識來對我們生活或專業(yè)領域內碰到的一些現象及問題進行廣泛的思考,并尋求出呵護主客體雙方利益或多方利益的博弈機制。

  本次野外實習,可以活也算得上是一次畢業(yè)旅行,沿途到處流溢著無限的地質地貌和海灘風光。在看過很多地方后,我們會發(fā)現,有差別的地理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地域發(fā)展前景,這一點我們可以在xx老街的文化景觀——建筑景觀上看出來。當地的氣候、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地理要素決定了其主要的建筑骨骼,而文中的一些宗教、政治等因素也是一個地域所具有的特點。

  任何在地理空間存在的事物都能在它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中找到能與之對應的地理因素,而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相互作用而產生各種地理人文景觀現象的分析要素、方法則是在本次實習過過程中感覺到應該鍛煉的地方。也就是說,以后要通過綜合地理學各種理論、方法來綜合分析各種地理空間現象。

【綜合野外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野外實習報告12-14

野外實習報告05-19

地理野外實習報告07-14

地質野外實習報告08-10

(薦)野外實習報告08-30

野外實習報告范文08-16

地理野外實習的報告01-23

野外專業(yè)實習報告12-26

野外實習報告(15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