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常用(6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鉆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能利用書刊及其他信息源獲得相關信息。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類用火的歷史。
教學準備:
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代人用火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注意觀察生活中摩擦生熱現象,如玩滑梯、電鋸、流星、飛機起飛、疾馳汽車的輪胎、火車道、劃火柴等,并做好記錄,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在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實驗用的主體材料——手鉆、木板、砂紙、鋼條等,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法準備實驗材料。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觀看事先準備的音像資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鉆木取火的圖片或講述相關的故事。引出關于鉆木取火的話題,導入新課。
3、提出問題:“你知道鉆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嗎?你能用能量轉化的觀點解釋其中的道理嗎?”
二、猜想假設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設計實驗驗證
四、實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組進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后,組織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和展示。引導學生利用獲取的資料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用能量轉化的觀點嘗試解釋“鉆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創(chuàng)新
摩擦生熱現象有時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怎么辦呢?
說一說,機械能還能轉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匯總。
七、教學反思:
學習了本課后,學生知道了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類用火的歷史;初步認識到機械能可以轉化為熱能。
科學教案 篇2
教 學 課 題 :植物的生長 授課時間: 年 月 日
教 學 目 標
1、能根據自己的記錄描述植物生長的全過程及其變化。
2、能利用多種方式(包括文字、圖畫、照片、實物等)記錄植物生長的過程及變化。
3、能歸納出使植物生長得更好的因素。
4、能設計對校園進行綠化的規(guī)劃圖。
5、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終止植物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6、能結合自己種植植物的過程,說出兩點以上不能浪費食物,愛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的原因。
7、能表現出對太空種植糧食的科學研究感興趣。
8、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植物生長的基本過程。
9、能推測出農業(yè)技術和設備在種植植物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 學 重 點 指導學生整理自己對植物生長與變化的觀察記錄,訓練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在此基礎上發(fā)現怎樣使植物長得更好。
教 學 難 點 指導學生整理自己對植物生長與變化的觀察記錄,訓練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在此基礎上發(fā)現怎樣使植物長得更好。
教學準備 觀察記錄、植物生長的各個時期的圖片。
教 學 過 程 授課變更
(一)導入新課:
師:隨著我們種的植物一天天地長大,我們的觀察和記錄做得怎么樣了?有哪些發(fā)現和收獲?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吧!
(二)學習新課:
1、描述植物的一生。
。1)我們種的植物在從種子到果實的生長過程中經歷了哪些主要時期,從自己的記錄中找一找?
。2)學生搜集整理資料。
。3)分小組對自己的記錄進行匯報。
。4)教師展示一下自己的觀察記錄,以便讓學生了解植物生長過程中經歷了哪些階段?
2、怎樣使植物生長得更好?
(1)師:在種植過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是什么發(fā)現?
(2)學生匯報,交流。
。3)整理發(fā)現,并檢驗發(fā)現是對還是錯。
。4)師:通過這次終止植物的過程,同學們都經歷了勞動的辛苦,F在誰來談談“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怎樣理解?
。5)教師小結。
3、綠化校園,美化生活。
師:讓我們利用有關種植的知識和技能,親自動手,種更多的樹來綠化我們的校園,種更多的花來美化我們的環(huán)境。
(三)拓展:
閱讀科學在線,了解新的科技信息。
板書設計
12植物的生長
按時澆水、防蟲、除草……
作業(yè):課本練習
教學反思
略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在做做玩玩中感知“光能穿過洞”這一科學現象。
2、樂于參與活動,愿意在動手、動腦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學具:手電筒若干、手工紙剪成的小兔頭型若干、操作盤子若干(里面放記號筆、紙、剪刀、膠水等材料)。
教具:手工紙剪成的大熊頭型1個,并在眼睛的部位開兩個小洞。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激發(fā)幼兒在玩中探索影子
1、提出問題,直接導入:
師:今天我們繼續(xù)來玩影子游戲,看,這里有一只小兔,你能讓小兔也有影子嗎?需要什么工具?
2、幼兒自由探索
3、幼兒交流自己的`發(fā)現
師:小兔影子在哪里?(出現在桌子上、椅子上、墻上、地上等)
有新發(fā)現嗎?(影子還會變大、變小)
4、教師小結:
師:小朋友真能干,讓小兔黑黑的影子出現在墻上、桌上、地板上教室的各個地方,還發(fā)現影子會變呢!
二、鼓勵幼兒探索發(fā)現推進、拉遠小兔或手電筒,影子會變化
1、幼兒第二次探索影子的變化
師:影子還會變化呢,怎么會變化的,我們再來玩一玩。
2、幼兒交流自己的方法
師:你是怎么玩的?(推進、拉遠小兔和手電筒,小兔影子都會變化)
3、教師小結:
師:小朋友真聰明,發(fā)現推進、拉遠小兔,影子會變化;推進和拉遠手電筒,影子也會變化,影子游戲真好玩!
三、鼓勵幼兒在做做玩玩中發(fā)現“光能穿過洞”這一科學現象。
1、教師演示兔子影子,引導幼兒觀察不同(老師的兔子影子上有眼睛)
師:我也想玩玩,看我的小兔影子和你們的一樣嗎?
2、鼓勵幼兒探索如何讓兔子影子上也有眼睛
師:有什么辦法讓你的小兔影子上也有眼睛呢?
3、幼兒講述辦法
4、鼓勵幼兒探索
師:桌上有蠟筆、紙、剪刀,膠水,就按你們的辦法做,做好以后到前面來試試,看看小兔影子上有沒有眼睛!
5、幼兒交流探索情況
師:你是怎么做的,成功了嗎?
6、教師繼續(xù)玩影子游戲(拳頭影子演示)啟發(fā)幼兒
師:看來,畫眼睛、貼眼睛的方法都不能成功,我再來玩一個影子游戲,看看能不能給小朋友一些幫助。
5、鼓勵幼兒發(fā)現影子上出現“眼睛“的秘密
師:拳頭影子上怎么會出現眼睛的呢?
6、教師小結:
師:原來有洞,光就能穿過去
7、鼓勵幼兒再次操作在兔子頭上剪洞
8、師:怎么讓小兔頭上有洞呢?用你的辦法試試,如果不會剪可以看示范圖。
9、幼兒交流探索結果
活動延伸:
讓小兔影子上有嘴巴。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會使用鑷子解剖種子;能設計對比實驗進行研究并作記錄。
2、喜歡探究種子的奧秘,養(yǎng)成認真細致、堅持觀察的科學態(tài)度。
3、知道蠶豆種子的構造:由種皮、胚根、胚芽、子葉等部分組成。
教學重點:觀察發(fā)芽的蠶豆,知道蠶豆種子的構造與各部分的作用。
教學難點:觀察子葉在蠶豆發(fā)芽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準備:
在課前10天左右提供蠶豆種子、發(fā)放記錄表,用于觀察蠶豆發(fā)芽時的吸水量和蠶豆發(fā)芽情況。
課堂上準備:
分組觀察材料──培養(yǎng)皿、鑷子、小刀、放大鏡、不同發(fā)芽階段的蠶豆種子;
學生準備好觀察記錄表以便匯報;
剛發(fā)芽的蠶豆、棉花,為第三部分實驗做準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植物媽媽利用各種方法將種子散播到了遠處,種子經過一段旅途之后,如果找到合適的環(huán)境它就開始萌發(fā)了。
二、探究過程
1、觀察蠶豆發(fā)芽時的吸水量
討論:種子萌發(fā)需要哪些條件?
出示一些蠶豆種子:這些蠶豆種子有沒有具備發(fā)芽的條件?缺少哪些條件?
匯報蠶豆發(fā)芽時吸水量的觀察記錄。
計算:10粒蠶豆種子的吸水量大約為 毫升,平均每粒吸水 毫升。
2、觀察發(fā)芽的蠶豆
激發(fā)研究興趣
討論研究方法及解剖方法。
示范用鑷子剝蠶豆皮的方法,強調要領:a.不要著急;b.把剝了皮的蠶豆從開口的'那邊小心掰開,放在培養(yǎng)皿中。
分組研究:蠶豆種子可以分成幾部分?
認識種子的各部分。
推測:種皮、胚根、胚芽和子葉在蠶豆種子生長過程中分別起了什么作用?
尋找證據證明各部分的作用。
觀察發(fā)芽天數不同的蠶豆,歸納種子各部分作用。
3、子葉在蠶豆發(fā)芽過程中的作用
子葉有什么作用?找到證據了嗎?你有什么疑問產生嗎?
討論研究操作步驟。
分組將蠶豆如33頁插圖所示做好實驗裝置
設計蠶豆發(fā)芽情況記錄表。
你們能完成這項研究嗎?
各研究小組討論各自的研究計劃。
匯報交流研究計劃。
4、若干天后,各組歸納實驗結論并匯報。
三、小結
板書設計:
2.6 萌發(fā)的種子
1、觀察蠶豆發(fā)芽時的吸水量
2、觀察發(fā)芽的蠶豆
3、子葉在蠶豆發(fā)芽過程中的作用
科學教案 篇5
1、植物新生命的開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種子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萌發(fā)生長成一株植物。
過程與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根據植物生長的已有知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發(fā)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產生問題并積極思考,能用適宜的方式將自己的認識清楚地表達出來,并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教學難點】:觀察各種植物的種子。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貓給小貓哺乳的圖片、雞媽媽帶小雞吃食的圖片、向日葵小苗的圖片、各種植物的種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麥、玉米、綠豆等)、白紙、放大鏡。(學生準備)各種植物的種子、白紙、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聽聽說說
1、師:小貓是誰生下來的?小雞是怎么來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3、師:(出示圖片)驗證學生說出的答案。
4、師:植物的一生都要經歷出生、成長、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過程,它的一生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
二、想想畫畫
1、師:用圖畫和文字將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畫下來和寫下來。
2、生:在P2頁“我知道的植物生長過程”的畫板里畫圖。
3、師:展示學生畫的作品。
4、師: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畫的作品的意義。
5、師: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莖、葉繁殖后代,但是,我們熟悉的綠色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它們新的生命的。
三、觀察種子
1、師:每個人把自己帶來的白紙放到桌面上,將帶來的植物的種子放到白紙上,觀察植物的種子,邊觀察邊記錄。可以借助放大鏡觀察。
2、師:觀察植物的種子,你準備觀察種子的什么?
3、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4、師:你們說對了,我們觀察植物的種子,要觀察種子的形狀、大小、顏色等。
5、生:觀察植物的種子。
6、師:通過觀察植物的種子,你發(fā)現了什么?
7、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師:關注學生的匯報)
8、師:不同植物的種子,從外觀來看,它們的形狀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種皮不一樣等。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師:要知道種子的里面有什么,該怎么辦?
10、生:先預測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開種子看一看。
11、生:繼續(xù)觀察植物的種子。觀察后匯報。
12、師:(小結)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種皮等各不相同,但種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準備
1、師:本學期,讓我們種植鳳仙花,觀察它的生長變化過程。
2、師:①準備鳳仙花的種子。②查閱鳳仙花的有關資料,了解鳳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準備播種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業(yè)布置】:
家庭作業(yè):準備鳳仙花和四季豆的種子。
2、種植我們的植物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學習掌握播種技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適宜的實驗,觀察種子的萌發(fā)過程;根據研究植物生長變化的需要,確定觀察、記錄的內容和方法;根據對種子萌發(fā)狀況的預測,確定本階段觀察的重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樹立用事實闡述觀點的意識,即科學的實證思想;培養(yǎng)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播種的方法
【教學難點】: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小鏟、花盆、泥土、鳳仙花種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紙等。
【教學過程】:
一、學習播種方法
1、師:“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播種的好季節(jié)。今天,我們來種植鳳仙花。怎樣種植鳳仙花呢?
2、師:請大家看P4頁中的“播種方法”。
3、生:閱讀P4頁中的“播種方法”。
4、師:指一名學生說說播種的方法。
5、師:播種鳳仙花的方法是選種、放土、下種、澆水。
二、關注種子變化
1、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后,我們要關注鳳仙花種子的變化。請大家閱讀P5頁順數1~10行內容。
4、生:閱讀P5頁順數1~10行內容。
5、師:注意觀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種子生長變化情況;注意觀察花盆中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三、記錄生長日記
1、師:種植植物是一項長期研究的觀察活動,要做好管理、觀察和記錄等工作。要隨時觀察記錄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每周要測量一次鳳仙花的植株高度、觀察鳳仙花葉的形狀和數量。
2、師:把你測量和觀察的數據填寫在P5頁中表格中。
3、師:期末,每個學生要寫一篇“鳳仙花生長變化的日記”。
四、實地指導播種
1、師:實地指導學生在花盆里種植鳳仙花;在玻璃杯里種植鳳仙花。
2、師:督促學生養(yǎng)成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的好習慣。期末,對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做得好的學生進行獎勵。
【作業(yè)布置】
家庭作業(yè):在自己家的陽臺上,種植鳳仙花。
3、我們先看到了根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種子萌發(fā)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總是向下生長的;植物的根能夠吸收水分和礦物質;能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過程與方法:用適宜的方法記錄、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根據已有的經驗和所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有依據的預測;用觀察、實驗的方法驗證推測;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發(fā)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樹立科學是講求實證的意識。
【教學重點】:觀察植物根的生長變化;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教學難點】: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前一周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試管、水、食用油、一顆有根有葉的小植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活動)問題導入
1、師:一棵大樹,我們要把它從土壤中拔出來是很困難的;一株小草,我們要把它從土壤中拔出來,容易嗎?
2、生:思考后回答。
3、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來。(出示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們種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師:揭示并板書課題:我們先看到了根
二、(觀察活動)觀察植物根的生長
1、師:我們種下的四季豆已經發(fā)生了變化,現在請你們認真地觀察觀察,看看能發(fā)現什么?
2、生:學生觀察自己在前幾天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師:剛才,你們認真觀察了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發(fā)現呢?
4、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
5、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種子萌發(fā)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長,根的生長速度快。
三、(研究活動)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師:我們給鳳仙花澆水時,一般往哪里澆?為什么大部分都澆到土壤上?
2、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們來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師:同學們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討論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師:我們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看植物的根還有什么作用?實驗步驟如下:
參看P8頁書上的內容,教師邊講邊操作。①選擇一棵帶根的植物裝入有水的試管中。②將植物的根浸泡在試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試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試管中的水不會被蒸發(fā)到空氣中去,并在水面處做好標記。④觀察試管中的水量有什么變化。
7、師:過幾天,試管中的水量變化說明了什么?
8、師:(總結)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物質。
【作業(yè)布置】:
家庭實驗:參看P8頁書,制作一個“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實驗裝置,并注意觀察實驗裝置里水量的變化。
4、種子變成了幼苗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綠葉可以制造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料;植物的葉在莖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陽光。
過程與方法: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通過查閱資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到科學研究是艱辛的過程;激發(fā)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從事研究科學的愿望。
【教學重點】:組織學生交流種子發(fā)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長變化,觀察鳳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葉的作用。
【教學難點】:研究植物葉的作用。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剛出土的鳳仙花照片、植物葉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圖(多媒體課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關資料。(學生準備)生長四周的鳳仙花、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變化
活動導入:
1、師:我們種植的鳳仙花已經變成了幼苗,現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重點交流一下前一段時間鳳仙花幼苗生長變化情況。
2、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
活動指導:
1、師:全面檢查學生的觀察記錄,及時進行反饋,引領學生在以后的時間里堅持進行觀察。
2、師:組織學生交流。(鼓勵學生說出新發(fā)現、新問題)
3、師:指導學生觀察實物鳳仙花。
4、師:指導學生測量鳳仙花植株的高度、葉的分布情況。
二、我們的思考
1、師:提出問題:為什么植物的葉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長?植物的葉子和幼小植物的莖為什么大部分是綠色的?聽說綠葉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廠”,植物生長需要的食物是不是來自綠色的葉呢?植物的葉子還有什么作用?
2、生:根據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回答老師的問題。
三、葉為植物提供“食物”
1、師: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食物是從哪里來的?
2、生:討論后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fā)現:多數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養(yǎng)料。
4、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指導學生學習科學書P11頁上內容。
5、師:板書:
陽光
二氧化碳+水——→氧氣+養(yǎng)料
6、師:(總結)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僅為植物制造養(yǎng)料,還為我們人類和動物制造養(yǎng)料和氧氣。
【作業(yè)布置】:
家庭作業(yè):回家仔細地去觀察一棵植物,觀察植物的葉子分布的情況,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科學教案 篇6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于影子的產生和特點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他們知道影子的產生必須要有光和物體,影子隨著光的改變而改變,等等,但是他們的這些認識還比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過教師的指導,實際地去觀察、去發(fā)現光和影子之間的規(guī)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影子產生的條件:光、遮擋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發(fā)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3、影子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4、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
5、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6、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
過程與方法
按教科書要求有目的、有步驟地做光和影的實驗,并將觀察結果用線條和圖形準確地進行記錄。能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子間的關系。培養(yǎng)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學重難點】
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實際地觀察,使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光和影子之間的規(guī)律。
【教學思路】
從生活現象出發(fā),引出相關概念,然后通過活動探究規(guī)律,最后用規(guī)律解釋現象,同時深化對規(guī)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器材準備】
每組一個手電筒(自帶)一張4開的白卡紙、一塊5厘米高的小木塊,鉛筆、尺子各一。
【教學過程】
一、活動引入
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單元——光,我們學習第一課。板書課題“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產生的條件
教師:同學們做過手影游戲嗎?你們會做什么樣的手影?今天我們也來做一做影子游戲,做這個游戲需要什么器材呢?我們怎樣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ê髢蓚問題一方面是提示觀察的器材準備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學生的初始想法。學生可能說需要光源、物體,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會說出物體要擋住光才能產生影子。這時教師不要急于糾正,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自己發(fā)現問題,自己總結影子產生的條件)
教師:各組準備好器材后可以開始實驗了,還缺什么,可以到講臺上領取。實驗成功的小組要準備匯報:看到手影了嗎,怎樣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產生需要什么條件。
學生準備材料,開始實驗。教師巡視。
大組匯報:通過匯報討論,得出影子的產生需要光、擋光的物體、屏。
教師:剛才同學們提到影子的產生需要光,我們平時看見過哪些發(fā)光的物體?其中哪些是自己發(fā)光的呢?大家把見到的發(fā)光物體寫出來,然后在自己能發(fā)光的物體上做記號。
小組活動。
匯報、總結:像電燈那樣自己能發(fā)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強調:不僅自己能發(fā)光,并且正在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
2、影子的特點
教師:在影子游戲這個活動中,我們除了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外,還有什么發(fā)現嗎?
下面我們再通過一些活動繼續(xù)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書上三個活動的實驗方法和步驟嗎?
活動一 影子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變包括光線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過目測光線和水平桌面之間的夾角大致估計,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師示范并演示實驗和記錄方法。
活動二 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變遮擋物離光源的距離。
活動三 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提示:當光源垂直照射在物體的上面時,要使物體離開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學生分組實驗,觀察記錄。
總結:
(1)、光源的位置發(fā)生改變時,影子的方向和 長短都會發(fā)生改變。光源照射角度小時,影子就長;光源的角度大時,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當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時,遮擋物離光源越近,它擋住的范圍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教師:像活動三中這樣,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標志。
三、鞏固運用
教師:回顧一下我們今天學習了光的哪些知識?我們再做一次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fā)現的這些規(guī)律:
1、改變光源的位置,影子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2、改變物體離光源的距離,影子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3、讓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側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07-20
(精選)科學教案07-20
【經典】科學教案07-25
(經典)科學教案07-25
昆蟲科學教案12-15
有關科學教案02-06
冬天科學教案02-14
關于科學教案03-24
科學教案范文04-06